新闻动态

李涛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采访:兑现减排承诺,印度要跨几道坎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7日编辑:李建军来源:

李涛:兑现减排承诺,印度要跨几道坎

来源:《环球时报 》,2021-11-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在延期一天后于13日闭幕。会议完成了持续6年之久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达成了相对平衡的政治成果文件“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等50多项决议,为《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由于印度在最后关头提出修改减少燃煤产生碳排放的字眼,从“逐步淘汰”改为“逐步减少”,因而引起一些西方国家和环保人士的不满。

按自己的方式推进减排

其实,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在本次气候峰会上高调宣布2070年印度将实现“零碳排放”目标,与此前印度环境部长及其他高官的强硬拒绝态度已经截然不同。而印度国内舆论对莫迪政府作出的这一承诺普遍是支持的,就连一些因为疫情防控糟糕、经济低迷而对莫迪政府持批评态度的印度媒体,也在这个问题上予以称赞。为什么对印度的减排承诺和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努力,会在国内国外产生不同反响?

第一,印度对减排有着强烈的意愿。从印度传统文化理念看,减排原则是对甘地提倡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精神遗产的遵循。而且,印度是世界上受环境污染、气候灾害等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生态问题对其社会发展影响深刻,就连首都新德里也常受雾霾影响。印度支持减排,只不过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规划推进减排——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奉行以人均排放和历史排放作为减排责任标准,并在政策导向上坚持“减排不能影响发展”的理念。

第二,希望通过“零碳排放承诺”减轻国际压力。面对全球已有超过130 个国家公开承诺设定减排目标,而印度将成为前十大经济体中唯一拒绝者,对有“大国志向”的莫迪来说压力和影响不言而喻。而且,印度在气候问题上不仅想加大自己的影响力,甚至还想成为南方集团和南盟的“领头羊”。

第三,通过减排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印度学者认为,莫迪政府的承诺是遵循绿色发展逻辑——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试图以巨大的代价进行姗姗来迟的“转型”。这样能更好地凸显印度的后发优势。 印度方面呼吁发达国家“尽早”提供1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这不仅是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也是印度自身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印度学者认为,虽然印度的承诺似乎与发达国家没有直接关系,但生态议题是全球性的,净零目标将是印度发展议程的一部分,与全球支持和合作密切相关。

面临不小的挑战

印度“零碳排放承诺”有困难,但已有实现的基础。当前印度大量家庭仍然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作为生活燃料,而经过国家多年的引导,在印度大多数新的投资(尤其是私人投资)正流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根据印度中央电力管理局的预测,到2030年底左右印度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能会大大超过煤炭装机容量。当然,印度要达到承诺的目的,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关系。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目标是提升创新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到 204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巨头,占全球新增能源消费的近25%,全国煤炭需求将是目前水平的 2.7 倍。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印度煤炭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在印度约有 400 万人从事着与煤炭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工作。而随着经济发展,一些特别难以脱碳的领域如建筑、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也将快速增长。可以说,印度仍处于能源消费存量的高速累积期,其刚性增长空间和幅度都更大。

其次,亟待建立相关环境法。过去印度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根本考虑,重点在于平衡水资源、能源、粮食三者之间稳定的“安全纽带”,过于注重地缘安全。有印度专家提出,必须扭转削弱环境法的趋势,要保护自然与人的关系。此外,需促成相关减排机构的设立及相互间密切合作,将目前“被动决策转变为主动规划和执行”。

再次,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地方邦、中央直辖区和首都在能源获得、使用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差异很大,影响能源开发效能的提高。例如,虽然印度南部地区的植林工程取得成效,但东北部地区的林木植被范围正在不断萎缩。

中印是减排合作者

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又是亚洲近邻。中国是印度减排的受益者、支持者、合作者。

第一,中印应继续加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作。过去,“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合作成效显著。近年来由于中印发展水平不同,减排诉求出现细微差异,且受中印边境冲突外溢的影响,拖累了双方的气候合作,但两国在相关议题上存在共同诉求,巩固和加强两国在气候上的合作,不仅有利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促进南南合作,也有利于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重视低碳能源的技术分享和合作。中印同时作为煤炭消费大国,在国际煤炭市场和清洁煤技术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目前领先于印度,双方存在合作空间。

第三,引导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大规模气候融资是净零转型和创新减排的先决条件。充分利用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加强中印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金融合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融资能力,可增加对印度等南亚国家低碳能源的支持,投资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形式的清洁能源。


(作者是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喜马拉雅合作研究”首席专家)

原文链接:《环球时报》,2021年11月16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5bQ7ljhNS8



上一条:我所举办"后疫情时代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2021南亚形势研讨会"

下一条:我所线上举行“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南亚”研讨会

关闭

Copyright ©2021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文科楼5楼

电话:028-85412638 传真:028-854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