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所举办“印度大选与莫迪政府外交政策走向”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1日编辑:李建军来源:

2014年5月28日,由四川大学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985南亚及当代国际问题研究创新基地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印度大选与莫迪政府外交政策走向”学术讲座在文科楼454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我所副所长杨文武教授主持,我所张力教授、刘嘉伟老师、曾祥裕博士、西华师范大学龙兴春副教授四人主讲,我所陈小萍博士、黄正多副教授也作了发言。南亚所师生共40余人参加了讲座。

主讲人围绕刚结束的印度大选、中印关系、印美关系、印巴关系、地区安全以及印度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研讨。现将各位学者发言要点整理如下:

张力:印度人民党以绝对优势取得印度新一届大选的胜利,莫迪当选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曾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在古吉拉特邦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受到广泛的好评,许多人将他同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如撒切尔夫人等相比。这也是他在此次选举中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莫迪又被认为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所属的印度人民党也具有显著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特征。许多人认为他作为古吉拉特邦最高行政长官,应对2002年发生在该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派冲突、导致数千穆斯林丧生的恶性事件负责。这一事件引发了严重的外交后果,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莫迪进行制裁,拒发签证。莫迪新政府上台执政,其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势必引起广泛的关注。

龙兴春:印度选举的中心议题是发展,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内政。虽然莫迪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但其主要任务仍是务实地发展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印度外交政策延续性强,不会有很大变化,但会有所调整;印方可能会对核威慑政策作出调整;印度总体上不会改变其不结盟政策,但联盟网(web of alliance)的提法也值得关注,其内涵有可能是与中等强国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莫迪政府将更多地听取地方的意见,甚至给予其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性,各邦会在对外关系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与中国相邻的几个邦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力会更大。

刘嘉伟:中印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的核心问题,将来中印两国的利益交汇点还是在喜马拉雅地区。印度的精英阶层正试图更客观地重新认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印战争是尼赫鲁对当时情况误判的结果”。莫迪及印度人民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没有国大党的负担,再加上莫迪是一位心智强、善于决断的领导人,对解决边界问题或许能够有一定作为。

曾祥裕:莫迪政府在中印关系上会有作为。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两重性,两张面孔——在经济上可能更为亲华,在安全上可能更加强硬。莫迪曾在中方“越界”的问题上批评当时的印度中央政府软弱。2014年年初,莫迪在“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造势时宣称,任何大国都别想将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如此,没有任何力量能将它从我们手中抢走”。由此可见,莫迪在边界问题上让步的余地更小。虽然有说法认为中印边界问题要取得进展只能是在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但近期要取得大的突破基本是不可能的。

虽然莫迪执政时期的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广阔,但贸易摩擦也可能随之加剧。很多印度学者已将“中印贸易不平衡”视为中印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中国并不是印度吸引投资的唯一选择,因为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投资与合作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中方在积极发展中印经贸关系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摩擦的准备,不宜简单乐观。莫迪属强硬派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印度国内的少数教派特是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地区对莫迪并没有好感。莫迪具有一定的务实性,担任总理后应不会主动挑动教派分歧,但印度的教派主义问题依然严重,莫迪政府如何应对教派冲突值得特别关注。巴基斯坦总理出席莫迪就职仪式是印巴关系的积极信号,但两国关系依然复杂,难以预测的因素太多,如果再次出现类似“议会枪击案”或“孟买恐怖袭击”那样的突发事件,印巴两国关系仍可能脱离正轨。

张力:印度推进“东向政策”表明印度的兴趣超过了在南亚地区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莫迪竞选期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强硬主要出于选举政治的需要,但边界问题的继续存在和谈判进展迟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印双方在解决边界问题上的时间表不一致,印度表现得更为急迫,中国认为缓一缓较为有利。双方虽已达成一系列协议,包括2005年的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但利益分歧和立场差距仍难以弥合,例如在“达旺”问题上的分歧就很明显。莫迪政府作为印度政坛30年未见的一党单独执政的强势政府,如果明确有政治意愿,有条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龙兴春:中印两国目前都出现了强势的政治领导层,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在中印边境问题取得进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边界问题在今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莫迪政府在这方面的举动还需要密切观察。

刘嘉伟:目前中印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各方面的问题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印度的文官系统较为成熟,能够避免大的政策起伏。印度人民党内部也存在分歧,同样可对政策构成制约。中印贸易不平衡对印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对印度决策人士的作用不大。印方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2013年的经济政策评估值得关注,这一评估指出,印度应开创新能源,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同时要减少对重金属尤其是黄金的进口。

陈小萍:印度人民党从在野党成为执政党,很多问题会倾向于稳健、温和。经济上,80年代强调“斯瓦德希”(自力更生),到90年代则发生了转变,强调经济自由化。在安全方面,印度人民党首次上台之初就进行核试验,执意展现印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强势角色,希望获得认同。作为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莫迪骨子里具有印度教优先的观念,歧视穆斯林,例证之一是古吉拉特邦在地方经济项目上排斥穆斯林,“女性自救方案”也只对印度教徒开放。莫迪将阿约迪亚事件的重要责任人任命为水资源部长,又安排其“恒河治污工程”,这就是为了凝聚印度教徒的支持。在国际上,莫迪也积极推动印度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影响。印巴关系要取得突破很困难,虽然目前莫迪政府对外姿态友好,但印度仍积极利用阿富汗来制约巴基斯坦。

龙兴春:印度认为与之前的小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不重视印度,而印度要对中国强硬并崛起为世界大国又必须得到美国的理解和帮助,获取相应的战略筹码。

刘嘉伟:印美关系不可能过于紧密,将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印度对美国的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印度需要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认为美国具有欺骗性。美国拒发莫迪的签证在印度看来是不尊重印度领导人;印度则认为美国不信任印度,不愿意向印度转移高技术;面对拉拢和牵制兼备的糖衣炮弹,印度的策略是吃掉糖衣,把炮弹扔回去。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希拉里等美国政要公开表示印度要“冲出南亚、领导亚洲”,表面上要赋予印度更多的全球责任,但印度依然保持灵活的外交政策,明确自己的实力与方向,不愿意担当美国的马前卒。因此,印美走近的程度仍值得观察。

曾祥裕: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印度,利用印度制约中国,平衡南亚,拉拢印度进入阿富汗,所以一再抬举印度。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若受到中国的阻拦,将会更加重视印度。然而,印美之间的分歧也是巨大而深刻的。印度担心中美走近,有着大国情结的印度对G2的提法反应强烈。印度明白自己与美国的利益分歧,例如印度很清楚印度洋的主导权是在美国而非印度的手中。印度一直试图利用别人而不为别人所用。莫迪胜选后应能够有所作为,但他和印度人民党的竞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对此应更为审慎。印度文官体制成熟,印度人民党内部存在分歧,联邦体制根深蒂固,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莫迪政府。

黄正多:莫迪曾受美方制裁,不能拿到访美签证;最近的印度外交官遭拘捕和起诉的事件也令印方极为不悦。这些都会对印美关系构成制约。然而,印度要发展经济必须从美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印度要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总的说来,莫迪政府会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发展印美关系。

张力:印美关系极为复杂,两国有复杂的利益互求,同时也相互牵制,美国其实也了解印度的总体实力仍远低于中国。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对印度有较高的战略期望,“重返亚太”战略再次突出印度的作用。印度虽对美国的重视感到振奋,但也意识到美方口惠而实不至。印度对美国在外交上重视中国的政策极为敏感,一直批评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政策,对美国撤军阿富汗的前景忧心忡忡。美国也不时批评印度的国际角色尚未转变,也承认印度外交战略的局限性,包括在乌克兰危机和伊朗问题上均与美国保持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印度作为崛起中的国家,具有强烈的大国心态,高度重视自身的战略自主权和外交独立性,不太可能成为美国的战略盟友。印度虽希望获得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但不接受其附带的政治条件。印度的战略考虑是复杂的和务实的,并不一定能达到美国的预期。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的上台很难改变这一风格。

讲座最后,各位主讲人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大家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互动。


(记录 、整理 邱倩)


上一条:张力教授接受媒体采访谈"印度大选和印度外交走势"

下一条:我所举办《职场与人生》人文素养专题讲座

关闭

Copyright ©2021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文科楼5楼

电话:028-85412638 传真:028-854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