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李根 | 印度之行访学报告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7日编辑:李建军来源:

印度之行访学报告

李根


2015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四川大学与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交换生项目。作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研究生,我之前对印度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此次交换生项目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印度,进一步加深了对印度的认识和了解。现将此次赴印访学心得汇报如下:

7月29日下午,我们四个川大学生启程前往加尔各答。当飞机快要降落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加尔各答不仅是英属印度的首都,还是伟大诗人泰戈尔的故里。这里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文化古迹众多,我将在这里学习、生活一个月,将是多么的幸运!我们走出机场就看到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同学已在那里等候了。尽管已经凌晨1点过了,印度同学仍用鲜花来热情地迎接我们,主动帮我们提行李。我顿时就感觉到印度同学对我们是如此的友好!

在去印度之前,我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赴印须知网页看到,印度常见的疾病有十多种,并建议长期赴印人员接种甲肝、乙肝、伤寒热、流感等疫苗。想着要在印度呆一个月,我也颇为紧张,特意准备了一大袋药品,以防万一。然而到了印度才发现,像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其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之前的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我还携带了包括电风扇在内的很多行李,因为估计印度大学的学生寝室会比中国的差很多。但到达校园时,我发现准备的很多行李都是多余的。这所学校一间寝室只住一个学生,寝室里不仅有空调、电话和无线网,还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间和阳台。最让我吃惊的是,每天都有人来寝室打扫卫生,并在桌子上摆放两瓶矿泉水。我不禁感慨,这么好的住宿条件就像是住宾馆一样,这在中国大学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过去,我对印度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书籍、新闻媒体报道以及川大南亚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讲座。对于了解真实的印度,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除了在加尔各答学习,还去了拉贾斯坦邦、北方邦以及首都新德里。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感受:

第一,印度中小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在泰姬陵景区一墙之隔的外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破败不堪的低矮房子,还能看到泥土地面上躺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乞丐。没有人会料想到,这居然是举世闻名、精妙绝伦的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市。拉贾斯坦邦、北方邦在印度属于落后地区,道路狭窄,有时甚至黄沙飞扬。大街上众多流浪狗以人们丢弃的垃圾为食,导致流浪狗数量不断膨胀。那里似乎很少看到出租车,我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火三轮。大街上跑的小轿车、摩托车和火三轮几乎都烧柴油,排量虽小,但数量众多,空气污染仍较为严重。特别是遇到等红灯或堵车的时候,众多车辆排出的柴油尾气更是呛人。

第二,印度中小城市随处可见“神牛”。印度教徒把牛视为神,牛在印度享有很高的待遇。牛不仅给印度人提供牛奶,还承担耕地、运输等任务。进入供奉湿婆的神庙之前先要脱下皮鞋,因为皮鞋大多用牛皮制成。在印度的道路上,牛可以随便行走,汽车、行人都要给牛让路。在市场上,牛可以随便吃市场上的食品。在从拉贾斯坦邦的焦特普尔到乌代普尔的路上,班车晃来晃去,并不是遇到了急转弯,而是班车不停地避让在道路上自由行走或栖息在马路中间的牛。在新德里、加尔各答等大城市,人们是很难看到牛的。越是靠近农村,人们能够提供给牛的食物越多,街上的牛自然就会越多,这也令印度中小城市的交通非常拥挤。

第三,印度社会的两级分化较为严重。近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人数快速增长,但印度仍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我曾看到一个高档饭店外面,无家可归、瘦骨嶙峋的人们同流浪狗睡在一起。一个印度同学曾对我说,他们毕业后月薪50000卢比(约5000元人民币)是很常见的事。而加尔各答的出租车司机月薪大概只有10000卢比左右(约1000元人民币)。在新德里、加尔各答等较发达的城市,我们既能看到现代化的购物商场和电梯公寓,也能看到生存条件恶劣的贫民窟。能承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较高昂的学费的多为婆罗门等经济条件较好的高种姓学生。印度种姓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贫富结构,使得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能够代际传递。

第四,印度的英语普及率较高。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英语是全国通用语,这是由于印度过去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学生的电脑、手机几乎全部使用英语版,老师授课也全是英语。我问印度同学为什么手机、电脑不使用印地语版。他们说,同学们来自印度各地,说不同的语言,使用英语便于大家相互交流。此外,英语还能让他们同世界接轨,了解到世界最新动态。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即使是没受到过多少教育的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或小卖部老板也能说一些英语。在加尔各答的集市上,印度人之间讨价还价有时也用英语。熟练掌握英语是印度学生走向世界的一个优势。

和那里的学生一样,我们交换生的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很多时候有连续的几节课。以下我谈谈对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印象及在印度的一些经历。

众所周知,印度基础教育普及率不高,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目共睹,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也不例外。尽管全校只有10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是印度十大商学院之一。学校不仅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健身、娱乐设施。从教学楼、图书馆,再到乒乓室、寝室和食堂,处处都有空调。那里的教师不仅学识渊博、工作经历丰富,而且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学生也很刻苦勤奋,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校园里,即使是我们不认识的同学,也主动向我们点头微笑,对我们彬彬有礼。

去印度之前,我想印度人对中国可能不会很友好。然而到了印度才发现,中印友好就如一家亲!尽管中印政府层面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在印度坐火车的时候,旁边的乘客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便主动跟我们打招呼,饶有兴趣地询问关于中国的事情。在学校里,印度同学邀请我们参观他们的寝室,举办聚会来欢迎我们。有的印度同学还主动带我们去外面吃中国菜、购物、游览加尔各答的景点、帮助我们网上订购火车票等。此外,我们有时还和印度同学相互窜访寝室,聊天、喝饮料、交流学习,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在我们即将离开加尔各答的那天晚上,印度同学来到我们寝室,为我们送行。我当时非常伤感:这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最后一别?能遇到好朋友不容易,能遇到印度好朋友更为不易。

我们是来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学习的首批中国交换生,校方对我们非常重视。在抵达达加尔各答的第二天,学校就为我们举办了见面会,包括院长在内的全校老师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欢迎我们的到来。在见面会上,学校赠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关于印度文化的书籍、加尔各答地图、笔记本以及关于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的手册。阿林丹·班尼克(Arindam Banik)院长多次叫我们去他办公室,关心问候我们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是否习惯学校食堂的饭菜、是否需要学校提供帮助。此外,班尼克教授还委托印度国际管理学院新德里分校的老师为我们的德里之行提供食宿方便。总之,他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8月19日,阿林丹·班尼克院长叫我们下课后去他办公室,并告诉我们,加尔各答和新德里当地媒体想了解我们此次来印度的经历,问我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我们说完全没问题。第二天,我们四个川大学生就在阿林丹·班尼克院长、纳格教授(Prof. Tirthankar Nag)的陪同下,在学校会议室接受了采访。采访的内容主要是我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感受以及对加尔各答和印度的总体印象。采访结束后,我们和学院领导、记者合影留念。可以看出,印度媒体希望将我们四个川大学生作为了解中国青年如何看待印度的一扇窗口。

作为交换生,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阿林丹·班尼克院长曾给我们上了几节国际商务课。在课上,他告诉我们,印地语称“糖”和“中国”都为“Chini”。在古代,中国的白糖制糖术传到了印度,于是印度称白糖叫“Chini”,因为它来自中国即“Chini”。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中印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印不仅互为重要邻国,而且当前两国的总人口占到了世界的40%,更应该加强经贸往来,造福两国人民。在加尔各答的商店里,我发现很多服装、首饰、皮包、玩具等日常用品是中国制造的,印度还有很多人使用中国品牌的手机。在加尔各答还看到了写着汉字的中资企业办公大楼。中印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无疑将令两国关系不断深化。

8月31日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加尔各答。我非常感谢和蔼可亲的阿林丹·班尼克院长和纳格教授对我们此次印度之行给予的周全照顾,以及始终乐意帮助我们、喜欢与我们交流聊天的印度同学。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在印度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学习、生活,承载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此次印度之行,我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近代都遭受过外来入侵,当前都致力于发展经济,两国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除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及前后一小段时间,中印关系一直是友好的。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是中印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两国民众都非常渴望了解对方,相互抱有善意。尽管当前中印关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今后两国关系一定会更加紧密。中印友好是大势所趋,中印合作将是世界的福音。

上一条:张秋容 | 魂系加尔各答

下一条:赵磊 | 加尔各答访学随笔

关闭

Copyright ©2021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文科楼5楼

电话:028-85412638 传真:028-854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