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访学报告
谢向伟
作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2013级的硕士研究生,我有幸申请到了2015年暑期去印度国际管理学院的交流机会。感谢四川大学南亚所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次去印度交流的时间长度为一个月,下面我想简单谈谈在印见闻与感想,与各位老师同学分享。
在去印度之前,我们对印度的了解主要来自新闻媒体,各种讲座等,总体上觉得印度就是落后,不卫生,很不安全,这也是我们对去印度充满疑虑和担忧,在出发前带了各种药品甚至注射了疫苗的原因。这次访学和实地考察,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了真实的印度,了解到了印度社会、经济、文化、饮食和宗教等各方面。
关于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达分校。开始真正了解这所学校是从7月29号晚在加尔各答机场的接机开始的。印方学校的接机人员热情地送上了鲜艳的菊花表示欢迎,将我们接到学校。一路上,我们对学校的整体情况充满了期待,也有许多担忧,担心住宿条件等不甚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大约一小时后到了校区,在保安和工作人员的接待下住进了寝室。房间是单人间,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衣柜等,条件较好。在接下来的见面会上,印方院长班尼克教授(Arindam Banik)和系主任纳格博士(Dr. Nag)和学院的大部分老师和我们见了面,向我们赠送了学习指南和一本印度文化的书籍,简单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这次我们去印学习交流既有英语必修课,也可选修一些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市场学;我这次选择了英语、营销沟通(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人类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三门课程。该校开始的课程很专业,选定后必须修完规定的课时,通过考试才能得到相应证书。他们的管理和学习规划令人欣赏,每件事都有专人负责,体现了管理学院应有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很多,启发式讲授和讨论学习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销沟通的老师讲课很有激情,讲得很专业,让我很好地融入了课堂,最终通过了课程考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语老师库马尔教授(Ravi Kumar)。他是学院的兼职教授,的确是特别优秀的老师,这次幸运地有他为我们讲授商业英语课程。他给我们纠正发音,传授交流技巧,让我们做听力、写作和发言练习,令我们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另一位英语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印度文化、政治体系、主要节日、印度的民主等。总之该校的教学很专业。在对学生的服务上,每天的上课信息都有人负责发信息通知,我们一开始出行都有专人陪同,照顾得很细致。开具的学生证明,也为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国际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青年学生思维成熟而富有远见,精英教育的感觉比较明显。他们学习以外的时间比较开放,玩得很嗨,但学习时很用功,会学到晚上一两点。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教育水准明显较高,尊重老师和待人接物上的礼貌值得我们学习,唯一不好的就是学费很高,每年约8万人民币,当地很多学生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参加这样的学习。
关于印度的饮食。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饮食像印度那样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印度菜的口味一般较浓,越到北方就越淡。中国菜在印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我们去了比较著名的印度餐馆,一般都有中国菜,但已变成当地口味,也许是受了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吧。印度食品价格浮动较大,尤其是水果和蔬菜,随着季节的变化价格差异很大。印度将近一半的国民吃素餐,可以说印度算是一个素食王国。宗教极力倡导素食使印度吃素人数居高不下。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往往吃素。因此,印度有不少专门为素食者服务的餐馆和饭店,一些西方流行的食物到了印度也不得不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者开设的比萨饼店,很多地方没有肯德基,因为肯德基在那里办不下去。抽烟喝酒在印度并不很流行。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影响,印度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靠近社会底层的人则可随便吃。宴会上劝酒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喝点啤酒助兴。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短,印度人的口袋里一般装一包烟,大多数使用火柴。
印度人吃饭做菜用得最多的是咖喱粉,一种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种香料调和而成的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印度的饮食文化也常常被称为咖喱文化:谈到印度饭十之八九是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肉食。印度人对咖喱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汤等。柠檬汁和饼是主打。在吃饭时常常有柠檬汁的陪伴,增加了食物的香味。饼常常是沾着蔬菜汁来吃,美味可口。印度人吃饭喜欢用手抓着吃,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或者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层人士)更习惯于用手吃饭。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里面,菜和汤汁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是米饭和饼,白米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现黄色,或者和别的菜放在一起。
印度人吃晚餐的时间一般在当地时间晚上八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也是七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因此并不急于吃晚饭。我们刚去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印度的饮食时间,并为此感到烦恼。印度餐馆的上饭速度很慢,所以不要等你很饿了才去吃饭,那样的话你会比较煎熬。作为外国留学生,还有些饮食方面的禁忌需要了解。印度是宗教影响很明显的国家,宗教对饮食习惯有重大影响。印度教徒吃饭前要先请神先吃,做法是吃饭之前把一些菜扔到地上表示神先吃。吃饭的过程中,如果给对方加饭或者夹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夹菜,那样会被误解为你给他夹你吃剩的饭菜,这时候你需要借助勺子等工具进行夹菜。印度各种教派在食物上有不同的禁忌,和印度人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予以尊重,比如说穆斯林不吃猪肉,正统的穆斯林不喝含酒精的饮料,许多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甚至只吃素食。
印度的主要节日。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印度的主要节日。首先是排灯节,其名称来自梵语词deepa和avail即“排灯”之意。排灯节与好几个印度神话有关,讲述的都是正义战胜非正义、光明战胜黑暗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印度教的克里希那神消灭了破坏天地的恶魔纳拉卡苏拉。每年公历10、11月间(具体日期在印历8月见不到月亮之后的第15天),印度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欢度点灯节。这时炎热的暑季已经过去,一年中最舒适的凉季就要来临,恒河两岸到处都金色的世界,田野里、村落中、农院里,到处都是铺满了金色的稻谷、火红的高梁,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将这一天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商人习惯在这天换用新的账本,开市以求吉利,因此点灯节也可以说是印度的新年。
其次是象头神节(Ganesh Chaturthi),象头神是智慧学识之神,是印度最著名的大神湿婆(Shiva)的儿子。这个节日始于孟买所在西部大邦马哈拉施特拉邦邦,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也都过这个节日。这个节日持续10天,每年8-9月庆祝,人们会在家中供奉象头神,有的一天,有的两天,有的十天不等,最终会把供奉的神像送到水中(主要是海或者湖中),预示着神把所有污秽和不好的东西都带到水底去了。每到送神的时候,绝对是水泄不通,交通瘫痪,人们敲锣打鼓,边唱边跳地护送象头神到固定的地方去送神。神像有大有小,最大的有几米高,听说送到水中后会化掉的。
洒红节也叫欢悦节、五彩节、霍利节、荷丽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地位仅次于灯节,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时间是每年的印度历12月的月圆之夜,是庆祝冬逝的典型节日。
除十节在五六月间。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扎格纳特乘车节在六七月间,各地凡有扎格纳特庙宇的地方都要举行沐浴节。克里希纳神诞辰在八九月间,印度教徒会斋戒、沐浴、唱颂诗,祭拜克里希纳神。佩镯节在七八月间,每逢过节,姐妹要给兄弟戴上“拉克夏”,以求神保佑他们一生平安。这次我们在离开加尔各答的前几天就遇上了佩镯节,许多女孩子将红色的绳子系在男孩子的胳膊上表示祝福。根据一个印度女孩夏丽妮(Shalini)介绍,当女孩子送你礼物时,应给她准备好巧克力。在印度这样一个文化多样化的国家过节,能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文化,对于了解印度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印度的社会生活环境。印度人口庞大,社会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印度人口增速现在仍然很快。没有计划生育的节制,使得人口出生率很高,虽然死亡率也比较高,但并不能阻止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缺口导致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印度社会的多元化特征明显,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复杂,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种姓。印度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左右,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2%左右,锡克教占人口总数比例约为2%。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印度教没有单一的信条,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崇拜三大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再生神”湿婆。这些神象征宇宙间各种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经典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四大《吠咤》等。伊斯兰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信徒约1.3亿人,仅次于印度教徒。锡克教从印度教演化而出,由纳纳克祖师于十五世纪创建。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反对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规定教徒必须蓄胡须,加发梳,衣长至膝,右手腕戴铁镯,佩剑。锡克教徒绝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亚纳邦。
印度的农村人口数量很大。印度工业不发达,农村又有很多人不识字,所以很多农民难以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能呆在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印度很多人生活贫穷,晚上睡在马路边或垃圾堆旁,其中大多是贱民或无业游民。印度的语言多样化给社会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加尔各答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出租车司机只会讲一点英语或者直接讲他们自己的语言,很难与之沟通。在印度,主要语言有26种左右,这给外国人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们此访感受到了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宗教对印度的影响很深,每天傍晚时分在街上会看到很多做礼拜,各式各样的神像。种姓制度决定了每个人从出生后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属于本种姓的某种生活。大约3500年到4000年前,雅利安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肤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则是品质低贱的种族。在那个时候,种姓制度还只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但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中间有了反映,于是便有了四种姓的划分。最高的便是婆罗门种姓,主要是僧侣,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其次便是刹帝利种姓,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第三是吠舍种姓,是平民,也就是商人、手工业者和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等的种姓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古代印度盛行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视大梵天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按照婆罗门教义的解释,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出生的,刹帝利是从梵天的双臂出生的,吠舍是从梵天的腹部出生的,而首陀罗是从梵天的足部出生的,是不为宗教拯救的人。连神都不去拯救的人,这样的人还要得么?于是,首陀罗就只能做“别人的奴仆”,专干那些别人不愿干、不屑于干的最低贱的事。
接下来我想谈谈印度的人。在印度,我们遇到了不同的群体,有学生和民众,总体上都比较热情。他们很喜欢问:“Where are you from? How are you?”当回答是中国人时,大多数人会说你好,然后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会和你聊一些最近几他看到的中国新闻或者他所了解的中国,显得很友好。我记得在加尔各答曾遇到一个老年人,他说很想去中国,可惜这辈子没机会了,说从电视上看到中国,觉得很美丽。让我吃惊的是,他还说到了莫迪总理和习近平主席的会面,谈到两国之间的交往会变得更加便利,还说能和中国人聊天他觉得很开心。我个人觉得印度人民对外国人充满了好奇心,这一点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我选了营销沟通课程,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全班同学就聚过来问我来自哪个国家,并让我帮他们写出与英文名字对应的中文名,一一和我握手。在课堂上,他们乐于助人,帮忙复印资料,没懂的地方也乐意帮你解释。每次我们出门,夏丽妮就会帮忙推荐路线,有一次外出买不上车票,还是她帮我们定的。平时遇见同学,他们也会主动打招呼,吃饭时会和你坐一起,愿意和你聊学习生活和中国的事情。印度人的乐于助人还表现在,问路的时候,凡是知道路的人都会热情帮助你。我们刚去的时候,对印度很不了解。每次出去,学院都会派人陪同,有一天我们出去逛了大半天,那个人就一直陪着我们。我们说不必如此,他还是坚持要和我们一起,后来才发现他是学校的保安,这让我们很感激。他毫无怨言的陪我们漫无目的的游走。有些帮助令人很是意外:有次我坐电三轮出行,车夫要价20卢比,我付款后,车夫觉得钱有点破旧,不想要,纠缠不清。此时,一个印度人从自己包里掏出20卢比给了那司机,我给他的时候他没有要,还说希望我在印度玩的愉快!
加尔各答作为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首府,是印度的文化中心。去这里旅行可以更好地感受印度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像维多利亚纪念馆、泰戈尔故居、高等法院、国家图书馆、威廉堡、伊甸花园、圣保罗大教堂等都可以去看看;加尔各答购物中心较多,像New Market,City Centre Mall,Dakshinapan Shopping等都不错。购书的话,有个好地方即大学街(College Street)值得一去,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书,只要说出书名,几分钟之内他们就可以找出来。但是一定要记得砍价,一般折扣是10%-20%不等。唯一的不足是军事和宗教的图书很少。
在与印度师生的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了解中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也一再强调中印之间尤其是青年之间需要更多地了解。希望两国人民能够加强交往,相互了解。让我们去感受Incredible India,为中印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